传承红色基因 守好重要阵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2-06-1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传承好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建设“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传承好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筹备成立之初,就开创性地实行了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作为学校最高领导机构讨论并决定学校的重大问题,确保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正是因为始终确保党的领导在高校工作中得到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落实,我国高等教育才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发展实践中走过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极不平凡历程,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方向涉及根本、关系全局、决定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高校要赓续红色血脉,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委在推动高校事业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不断健全完善符合工作实际和运行规律的各项制度体系及监督体系,不断夯实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基础,把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培养“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再到新时代提出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展现了“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这种特色鲜明的光荣传统和家国情怀,是我国高校在党的领导下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民族一流人才最宝贵的精神支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价值培育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学风、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向、与时代同频共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把个人的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勇敢肩负起“强国一代”的历史重任,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建设“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85年的办学历程中,中国人民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矢志于立德树人、服务国家需要的好老师和大先生。他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秉持“实事求是”校训,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些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好老师和大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根基所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可见,大先生之“大”不仅是学识之大,而且是德行之大、格局之大、胸怀之大。教师既要在专业领域内学有专长,又要以自身品行感召学生,只有二者兼备,才可以称为大先生。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是一所大学的“宝藏”,更是一所大学精神的缔造者、传承者、实践者。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举,广揽顶尖人才,积极开辟分层次、分赛道、多样化人才发展通道,不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到“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真正塑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先生,造就一支让党放心、人民满意、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教师队伍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创造新业绩。

  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路走来,中国人民大学有着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独特优势,有着强烈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高度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对学校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人民大学打造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重视,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动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这其中既蕴含着重大机遇,也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大学将胸怀“国之大者”,肩负“独树一帜”使命,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贡献力量,用非常之功、恒久之力努力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真正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成就世界一流的高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吴付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丁祝辉 best365网页版登录
Baidu
sogou